
「誰誰誰又闖禍了!」「請家長回家關心孩子!」父母上班時電話一響,擔心又是接到學校的電話,每次接起來都是孩子出事。但家長您知道嗎?其實導師也是,沒有一個老師希望在家長上班時「打小報告」,但對於一直闖禍的孩子,我們還能怎麼辦呢?
–
「你不要再這樣了!」「你不要不聽話!」「你明天要去學校跟老師和同學道歉!」「你要乖一點!」
你要,和你不要,這是我們常常對孩子講話的開頭嗎?
孩子為什麼想要闖禍?真的只是調皮和叛逆嗎?其實這闖禍的背後,更是代表著每個孩子都需要「得到關注」和「尋求認可」,部分孩子可能常被冷落,在學習上面沒有成就,在其他部分也表現不突出,在孩子眼中,得到關注的永遠都是別人。這樣的狀態久了,孩子可能就漸漸有了「對立違抗」,因為我一闖禍,老師和家人都會來關注我,雖然我也不喜歡被罵,但我也沒有其他辦法了,因為這是我唯一能被關注的時候了。
–
家長老師分工,關注孩子行為和心情
為什麼處理過後沒有用,沒幾天又打回原形?因為我們總是沒有處理到最核心的問題,孩子需要的被關注不只是外顯行為!不管是導師、家長們,我們都要學習處理孩子的「犯錯」,就如同黑臉、白臉一般,我們針對同一個標準應該有兩種管教方式。嚴厲的語言教導、大道理論述的管教是我們習慣且擅長處理的方式,但除此之外,我們更需要在過程學習細心關照、陪伴問候、給予犯錯空間、等待學生自我醒悟。
以下有非常重要的建議要給師長和家長,當老師和家長聯繫孩子闖禍時,不要只說孩子做了什麼?也不要馬上就懲罰或是嚴刑拷打,需要先知道老師做了什麼管教?而家長儘量避免常常使用同一種,因為孩子需要的不是一直相同管教,同樣的方式會造成孩子學習一種面對責罵的行為模式,久了孩子就會麻木,管教也會漸漸失效。這種「裝乖」卻仍舊闖禍的孩子無形當中就出現了。
大部分的孩子經過學校的教導,都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,而過多的糾正容易產生負面的效果,所以除了管教,孩子更需要「關注」,關心孩子在校發生的事情,和同學、老師的關係等等。讓關心在前、管教在後。學習一種老師和家長新合作模式,讓孩子行為和心理都同時被關注,真正地幫助孩子有正確的行為模式!
不要只在孩子闖禍時才和他對話
所謂的關注,並不是孩子闖禍或是有問題才來關心,平常的關注其實更是重要,我們是否會多花出一些時間與孩子相處呢?再大的孩子都需要跟家人互動,從一起玩遊戲到一起談每天生活,到最後一起談未來的夢想,這是所有孩子心中被關注的渴望。
家長也需時刻注意孩子的心情變化,有些孩子的情緒起伏並不明顯,但仍舊可以從飲食、睡眠、網路使用,以及講話方式、學習狀況等等做觀察,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挫折,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很順利渡過難關,而關注和陪伴是孩子的強心劑,我們可以不用幫孩子完成所有事情,但當我們跟孩子肩並肩,孩子就更有勇氣面對眼前的「大怪物」。
做孩子的學習楷模
而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有許多「學習楷模」,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表達除了模仿家人和同學外,還有許多在新世代的網路名人(又稱網紅),各位家長和老師們,知道孩子平常的學習楷模是誰嗎?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學習模仿,但是當我們常常關注孩子,我們就能在當中引導孩子,讓他們做出對的行為和表達。而在校和在家庭,除了關注和教育,我們也需要學習做孩子的榜樣,讓他們在混亂的成長環境中,找到可以學習的對象。
願每個愛闖禍的孩子,都能找到生命的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