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被幾位家長問到關於青少年的議題,於是整理了晤談的內容跟大家分享:「小學和中學哪裡不同?」
人際互動改變?想法行動不同?
三個大方向剖析給你聽:
小學生總是有說不完的話,而中學生總是不知道如何和他們對話,因為在小學階段孩子很需要一個可以聊天、玩耍的朋友,只要有固定聊心的時間,孩子就會滔滔不絕,把事情都跟我們分享。
但如何讓國中生開口,「關係」是決勝點,國中生開始有屬於自己交友的小圈圈,而特別在意歸屬感的中學生需要的不只是陪伴,更是「被認同」,所以想要跟青少年對話,先了解屬於他們的語言吧!
國小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,而外在環境佔很大的影響因素,無論是師長、同學、家人等等,每一個「學習楷模」會造就孩子的學習態度,不僅如此,成長的環境、接觸的課程和議題,也會直接讓孩子有不一樣的性格和表達,這個階段的他律關鍵不在「對與錯」,而在孩子是否能在每個「被影響」的背後能夠有人引導,健康的成長。
而中學生更不同,這群特別有自我意識的孩子已經不再這麼容易受人影響,反之,有時候很難說動,很難改變。面對難以調整的中學生,不要急著用道理、教訓來引導,也不要為孩子做決定,讓他自己做選擇、自己承擔後果、自己醒悟、自我成長!做自己成長的主人!
學習動機是每個家長、老師看重的,如何讓小孩主動學習?
小學生需要的是「成就感」,老師與家人的鼓勵、表現好的試卷、簡單的加分與獎勵機制、甚至只是多一點自由的時間都能讓孩子有成就感,所以小學生要有成就感就要先掌握孩子的喜好,並且量身訂做屬於孩子的學習目標,適當的挫折、有感的成就孩子就會主動!
但隨著年紀增長,孩子不僅要成就感,中學生更需要「使命感」,當孩子有夢想,他熬夜不再只是打Game,而是努力追尋自己所熱愛的。但有夢想談何容易?從廣泛接觸各種議題、認識各種職人、累積探索經驗開始吧!讓孩子找出自己的未來,做自己學習的主人!
—
以上給家長們參考,每個孩子都不同,教養孩子也沒有「公式解」,但是不同階段的孩子的需求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,如果我們發現方法行不通了,可能不是孩子變壞了,只是孩子成長了!而我們,也要跟著孩子一起成長!家長們,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