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2023-07-20T220132.387-1024x858.png)
7/20(四)發生了一件憾事,一位工人在17層樓高的租屋處中安裝冷氣時,因工作操作不當,導致冷氣掉落砸到路旁等車的學生,導致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離開了我們。而在現場的親友、路過民眾,都因為目睹經過而心驚,而消息一發出,也有許多新聞台、民間團體、親友間流出事發影片,許多好友看見都覺得很難過,但其實過程中,有些人因為看了影片而覺得「不適」,這是我們也該一起覺察的!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,英文簡稱PTSD,又稱創傷後壓力症或創傷後遺症,是指人經歷過較嚴重的意外、事故或是特別的經歷後產生的精神疾病,嚴重者會影響到睡眠、生活、情緒和行為等各種面向,甚至會持續超過1個月,雖然研究上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兒童間比較少出現,但其實當孩子目睹一些意外後,仍舊會有一些影響是需要我們一起來關注。
本次想跟親師們聊聊的,
當孩子目睹任何意外時,
我們該如何陪伴我們的孩子?
以下有四點給各位親師參考:
-2023-07-20T222517.387-1024x858.png)
一、關注孩子身心靈
不同孩子遇到創傷後的反應都不同,若遭受驚嚇,大多數的孩子會有「失眠」「做惡夢」的狀況出現,再來,有些孩子可能會有較大的情緒反應、會開始有一些較異常的行為,例如:大吼大叫,變得容易受驚嚇、變得較敏感、在互動中變得退縮等等,如果有這些狀況出現,代表這次目睹意外的經驗可能或多或少給孩子一些衝擊,目睹意外的畫面、當下出現的聲響、周遭人的反應或許仍停留在孩子腦中,所以才會有這些層面的影響。
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狀況,甚至維持超過三天,我們就需要進一步的與孩子對話,甚至協助孩子走出這樣的影響。如果我們的陪伴和引導仍舊沒辦法改善,也請務必找到專業的資源協助孩子,例如:學校或社區的輔導資源。而這樣的議題也不一定只出現的小學生身上,如果身旁的家人或是自己也有如此的狀況,也請務必找到可以釋放、抒發的管道,必要時也要尋求協助!
二、傾聽孩子的感受
事件發生後,孩子有驚嚇、害怕、甚至噁心、想吐的感受都是有可能會出現的。我們要告訴孩子的不是「不要一直想」、而是「能理解你這樣想」,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,我們都會無法接受,而隨之而來的情緒需要親子一起努力渡過。與其避而不談,我更加鼓勵家長在事發後跟孩子敞開的聊聊、先傾聽、後同理,跟孩子一起面對看見意外時情緒,「我理解、沒關係,這些都是正常的!」而這一切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安全感給孩子,讓他們知道,若感受到害怕、不安、想哭時,可以自在的釋放出來。
而這也是一個練習表達的機會,大多數的孩子面對驚嚇的事情不太會表達,但害怕和恐懼其實也是情緒當中的一部份,我們大多數都引導孩子表達開心、生氣、難過的事情,不過每個人都一定會有害怕、畏懼的時候,所以教導孩子表達,或是做孩子的示範,在這樣的事件中也是很重要的。能夠說出來就是自我療癒的一部份,如果孩子無法自在的表達,給家長其他方式。我也曾引導受創傷的孩子用捏黏土、繪畫的方式回顧,過程中引導孩子說出創作的理念,可以讓創傷的經驗用另一種方式自在的釋放出來,對孩子來說也是種幫助。
三、聊聊生命教育
第三件事我覺得也十分重要,也同樣是我們很少做的事情,就是「生命教育」,這樣意外的事件除了會造成孩子心情上的衝擊,也會讓孩子對於人的生命有許多新的反思,所以當孩子情緒過了,也可以找個機會跟孩子敞開的聊聊生命教育。不只是聊聊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,也可以聊聊生命的價值、換位思考的練習,甚至進而培養孩子珍惜、感恩之心,讓孩子對不同的生命有敬畏之心。

而現今也有大量的繪本適合與孩子一起共讀,從中班到小學高年級都有適用的 資源。我分享一些繪本,歡迎大家分享更多哦:《雲上的阿里》《寄往天堂的包裹》《可以哭,但不要太傷心》《爺爺的天堂島》《小男孩與大猩猩》等等。舉《雲上的阿里》這本繪本為例,故事死亡的角色是阿里,他死亡之後在雲上看見地上難過的母親,過程可以和孩子探討「生命的死後去哪?」這種兒童哲學議題,而最寶貴的這本繪本畫出阿里和母親互動的過程,裡面可以帶出珍惜、悲傷的議題,可以跟孩子們聊聊,如果這件事回到我們身旁,我們會怎麼想?怎麼做?真心特別推薦這本書,是親子互動進一步升溫的共讀好書!
四、事後機會教育
除了聊聊生命教育,這新聞本身也存在很多值得探討的議題,路上的行人安全、工地安全等議題也是我們可以跟孩子們談論的,哪一些地方可能存在危險?如何避開危險的地方?當事故發生時第一時間要做的事情是什麼?大一點的孩子甚至可以聊急難救助的議題。
而這次造成意外的原因也是很多媒體大肆探討的點,面對工作時的「不小心」是否需要付上多少法律責任?而面對工作如何有更好的心態,而不是用「差不多」的心態來完成工作,這樣的態度是要從小就養成的。而這樣的事件也不是個案,以前的太魯閣號脫軌事件、前陣子台中捷運的意外,充滿很多系統性要解決的問題,但也可以很單純是個人在面對工作時的態度,這樣的提醒是我們要一起面對和學習的。
-
從「關注孩子身心靈」、「傾聽孩子的感受」再到「聊聊生命教育」最後是「事後機會教育」,不知道哪一個最有收穫呢?歡迎留言告訴我們,也可以找機會跟孩子一起聊聊這樣的新聞,一起用正向化解害怕,用智慧引導學習,陪孩子走出事件的創傷,成為更有耐挫力、更懂得珍惜生命的孩子。